close
接近午夜,台中慈濟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黃軒還在病房探視病人。11點57分,他看著這位肺癌病人吸進最後一口氣,沒再呼出來……
數不清多少次,他握著病人的手,陪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腦海浮現幾年來共同抗病的日子,那些笑容與淚水,總讓他心中激盪不已,無法言語。如果你讀了他行醫故事的書《生命在呼吸之間》,相信你也會數度跟著情緒澎湃。 黃軒生長在馬來西亞檳城,個性如東南亞的天氣一樣「熱」。 「看病的時候有問必答,會仔細叮嚀要注意的事,很健談,常從有口水講到沒口水,」病患家屬劉先生形容。 熱情的外表下,他也有顆細膩的心。有一天,一位近60歲的女士和一位45歲的男士同樣因為胸痛、無法入睡、呼吸困難而來就醫,男士的號次比較後面,但黃軒交代護士,等男士做完心電圖和X光後,要讓他馬上進診間看報告。 護士問:「那位阿姨的症狀跟這位先生一樣,而且年紀比較大,為什麼不讓她先看報告?」 黃軒的判斷來自察言觀色,在診間門打開的瞬間,他已經在觀察病人的狀況。當護士叫女士進診間,她很快就進來,但男士從起身到進門坐下,停頓了兩次,每次都至少3秒,而且臉色蒼白、在冒冷汗。種種跡象顯示他雖然比較年輕,但病情可能比較嚴重。 檢查結果如黃軒所料,男士是急性心肌梗塞,若不馬上治療可能有生命危險。黃軒立刻陪他去急診,轉給心臟科醫師做心導管手術。 怕自己失去真情 醫生受的訓練,讓他們總是在病人面前表現得冷靜、專業。「醫生必須掌握局面,做該做的事,不能病人哭,就跟著一起哭,」但黃軒認為,醫生的內心應該保有那份真情。 他說,菩薩是「覺有情」的意思,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並且能覺悟眾生的痛苦。「不是叫人情感氾濫、情緒混亂,而是同理。加護病房簡稱『ICU』,聽起來像『I see you』,醫護人員要看到病人的苦,幫他們減輕這份苦。」 他直言,「很討厭一些醫生真情愈來愈少,爭權愈來愈多。」同時,隨著職位愈來愈高,願意分享真情的人就愈來愈少。以前他有位主管一坐下,旁邊的人就紛紛藉故離開,沒人想跟他講話,也不知講什麼。「高處不勝寒,位子愈高,真情愈收斂,」他感慨。 他很怕自己不再用真情從事醫療工作,因此常提醒自己別失去真情,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多鼓勵病人。 從苗栗來看診的劉太太說,黃軒是第一個對她說「我對你有信心」的醫生,「我跑過很多醫院,從來沒有一個醫生這樣說過。真的很感動。」 這些鼓勵對病人來說像吃了定心丸。有一天黃軒接到開刀房護理人員的來電,說有位病人希望在開刀前見他一面。黃軒趕去,對病人說:「我對你有信心,我們一起度過難關。你對自己有沒有信心?」病人說:「有!」然後安心進開刀房接受手術。 「用肯定的語氣解除病人的恐懼、焦慮,實在好重要!但很多醫護人員說不出來,」黃軒惋惜。 跟病人互通「情書」 黃軒在診間辦公桌上放了一個木質名片座,造型是一雙併攏的手掌,好似捧上名片,歡迎病人拿取。「每個人都需要誠意相待,需要尊重,」他說。 他還會跟病人通信,不只他的病人寫信給他,連在其他醫院治療、從未謀面的病人也會寫信給他,跟他分享治療情形、生活近況。他笑稱:「這是我跟病人間的『情書』。」 不僅安病人的心,他也努力撫平家屬的痛與內疚。 曾有位得肺癌的阿嬤吃標靶藥一個月後,狀況好轉,家屬相信是因為阿嬤同時服用的草藥發揮效果,決定停止服用標靶藥。黃軒只能尊重,但提醒家屬一定要每一、兩個月就帶阿嬤回來照X光。X光顯示阿嬤的腫瘤愈長愈大,家屬卻不信,直到她快不行了才送回醫院,直接進加護病房。兄弟姊妹開始互相指責對方不早點帶母親回醫院就醫、不聽醫生的建議,吵得不可開交。 黃軒出面緩頰:「之前的事大家就不要再提了。大家都愛阿嬤,對不對?讓她善終,留一口氣回家吧。」家屬聽了他的話,冷靜下來,不再爭吵,帶母親回家,平靜往生。 看到太多子女 把父母遺棄在醫院裡 胸腔內科重症病人多,例如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使用呼吸器的病人等等,因此黃軒是全院開死亡證明最多的醫生,「這不是榮耀,但這就是我的工作。」 天天照顧病重、病危的患者,對他的影響之一是??不敢生小孩,因為看到太多子女把父母送到醫院後就不聞不問,形同遺棄。 他舉例,一個27歲的年輕人和72歲的老伯同時住院,年輕人天天有親友來探望,十分熱鬧,但老伯伯卻無人聞問。社工打電話給老伯的兒女,他們都說「很忙」,沒空來醫院探望父親。「後來老伯在大年初三去世,沒有一個子女在身邊,」黃軒語氣沉痛。 他有個「幻想」:找一塊很大的地,蓋一間環境舒適的安養中心照顧老人,感謝他們年輕時對社會的付出,也讓子女安心。「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太重要了,」嗜讀古書的他引用《禮記.禮運篇》說。 另一個影響是深切感受無常。曾有位25歲的癌末病人說:「只要能活到明天,就是上天的恩賜。」他聽了深感這個25歲年輕人對生命的體悟,比他這四十幾歲的人還深。 「無常往往比明天先到。『每天都是最後一天』是我的口頭禪,常常這樣想,就會感恩,就會珍惜,」他微笑道。 醫生也是有血有淚的人 正因為無常,當下更值得珍惜。每天早晨出門聽到小鳥叫,他都感受到生命的躍動,心中充滿欣喜;每天晚上踏著星光從醫院回家,抬頭看星星或到海邊聽濤浪,想起今天跟病人的互動,心有所感,便寫文章、寫詩抒發。 雖然照顧重症病人,心情不免受影響,但他仍然常保持放鬆、微笑。他提醒自己也提醒病人:珍惜每一天、珍惜身邊的人。 黃軒從小喜歡讀唐詩、宋詞、古文,12歲開始寫文章、寫詩,連餐巾紙上他都可以寫;行醫後,他更用寫作記錄人間實相、和病人攜手抗病的點滴,同時抒發壓力和真實情感,「這是一種心理治療。」 他寫出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生命在呼吸之間》,「希望讀者看到醫生也是有血有淚的人,我們也會害怕死亡,也會驚慌,」他坦承心情。 書中每個故事都是每條生命在病悲病苦中串成的,「我何其有幸能跟病人同乘一艘船共進退,一起學習生死,修行生死。其實,我的病人不只是病人,更是我的人生導師。」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