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把腸內壞菌養胖!日腸道權威關鍵2招順利消滅癌細胞

 
 
 
別把腸內壞菌養胖!日腸道權威關鍵2招順利消滅癌細胞

【早安健康/田中保郎(日本腹腔外科、腦外科醫師)】如今研究已經證實,即便是健康者的體內,一天也會形成三千至四千個癌細胞。人體內有六十兆個以上的細胞,其中約有二%會因新陳代謝而每天再生。所以約略計算一下,每天至少也有一兆個左右的細胞會產生變化。

在新形成的細胞當中,也會有些細胞因為複製時的疏忽而發生錯誤。那就是癌細胞。

由於一兆個當中會產生五千個左右的癌細胞,就機率來說是極低,但錯誤還是經常發生。當癌細胞形成之後,免疫細胞就會一一將其擊退。當免疫細胞發現某個細胞時,會先判斷它是自己人還是外來的。若發現是外來的有害物質,就會將其殺死。

但面對癌細胞時的難處在於,它們並非外來的物質,而是原本正常細胞的瑕疵品,所以免疫細胞很難把它判定為「異物」。但是,免疫細胞還是會攻擊剛新生的癌細胞,並置之於死地。

由於七○%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裡,所以癌症與腸內菌叢的密切關係自然無須贅言。其中,就負面意義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腸癌與壞菌。在日本人的癌症死亡率中,胃癌的比例原本就高,大腸癌則是少數派。

但隨著飲食的歐美化,則開始出現了大腸癌死亡率增高、胃癌死亡率降低的傾向。隨著肉食比例增加,腸內的壞菌也隨之增加。此外,因為壓力的原因,也讓壞菌的毒性增加。雖然原因尚未完全明朗,但我們可以大致追溯一下能夠想像得到的致癌過程。

首先,攝取脂肪後,為了分解這些脂肪,肝臟會製造、分泌出膽汁。膽汁所含的膽汁酸會在腸道消化脂肪,將其分解為脂肪酸、甘油等物質。這些脂肪酸、甘油等會儲存在肝臟,而分泌出來的膽汁,則會經由小腸又到肝臟。

不過,這些膽汁並不會全部都回到肝臟,其中一部分會流向大腸。進入大腸後,有很多腸內菌會分解膽汁酸。這些腸內菌在分解膽汁酸後,會形成一種可稱為二次膽汁酸的物質,似乎就是這些物質誘發了癌症。甚至有學者斷言,攝取脂肪愈多的區域,因大腸癌死亡的機率愈高。
 

腸內環境愈是惡化,誘發癌症的可能性就愈高。便祕是腸內環境惡化的最大原因之一。因便祕導致糞便停留在腸道時,就會讓大腸的黏膜上皮長時間受到致癌物質與有害物質的影響。最近有電視報導指出,從癌症患者的糞便中調查腸內菌叢後發現,其中出現了被認為可能致癌的新菌種,其命名為ARIAKE菌。

ARIAKE菌會釋放出一種名為「DCA」(deoxycholic acid,去氧膽酸)的物質,是二次膽汁的一種。這種物質會引發細胞的老化。

不過,腸內菌叢不只會讓癌症惡化,也能抑制癌症。在老鼠實驗中也出現了耐人尋味的結果。實驗發現,若將大腸菌、腸球菌(enterococcus)、梭狀芽孢桿菌等,具代表性的壞菌注入老鼠體內後,老鼠身上發生肝癌的機率非常高。然而,若再加上雙叉乳酸桿菌或乳酸菌等好菌後,致癌率又戲劇性地下降。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呢?可能是因為當雙叉乳酸桿菌等在腸內菌叢中占有優勢後,這些好菌所製造出來的酸抑制了壞菌的增生,讓壞菌所製造出來的有害物質也減少了。

而且,雙叉乳酸桿菌等還具備另一個功能, 就是能活化會攻擊癌細胞的免疫細胞、巨噬細胞(macrophage,白血球的一種)、B細胞(bursa dependent cell,囊依賴性淋巴細胞)、Th1細胞、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手細胞)等。

在這些免疫細胞當中,尤其被視為「最勤奮工作」的就是NK細胞。它的特徵就是,比任何其他的免疫細胞都更快就對外敵做出反應、發動攻擊。據說每個人身上有多達五十億個以上的NK細胞,甚至還有人擁有超過一千億個。

NK細胞不僅能對抗癌細胞,據說擁有較多NK細胞的人也比較不容易感冒。而且,為了維持NK細胞的數量、提高它的功能,均衡的腸內菌叢是不可或缺的。腸內菌的數量多,而且好菌占有優勢,NK細胞也就能生氣勃勃地運作。


*腸內菌叢也能擊敗癌細胞

八分飽、細嚼慢嚥

 



或許你會覺得疑惑,為什麼要特地解說這麼理所當然的事。這是因為我相信,比起任何最新進的治療,這種自古以來流傳的說法,對腸內環境的改善而言,更為重要。為了調整腸內環境,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不要吃太多」。

從我所提出「腸道是糠床」的論點來看,相信各位多少明白原因了。假設在糠床裡放進多到滿出來的蔬菜想做醬菜,真的能做出好吃的醬菜嗎?沒辦法。這樣的狀況下,細菌會失去自由活動的空間。

而且,若超過身體所需的營養進入體內時,不但會製造出多餘的垃圾,這些垃圾還會因為無法完全處理乾淨,而遍布在血液或身體各處,造成汙染。就和人口過於密集的貧民窟一樣。最後就會變成亂七八糟、無法無天的三不管地帶,犯罪頻繁發生,滿坑滿谷的垃圾完全無法收拾。一年到頭都是彼此謾罵、紛爭不斷。

吃太多的時候,就好像這樣的狀況在腸道裡上演一般,怎麼會是好事。讓我們試著比較生活作息正常、只吃八分飽的人與不是這樣的人。

首先是A先生,假設他回家後,大概在晚上七點吃晚餐。如此一來,吃進肚子裡的東西花約三小時從胃到了腸,然後隔天排泄出去。假設他在晚上十二點左右睡覺,由於此時食物已經通過胃部,所以胃得以休息。稱得上是適量的食物在進入腸道後,腸內菌叢也能從容不迫地分解、吸收,隔天早晨的排泄也很順暢。

另一方面,同樣在晚上七點,但B先生因為應酬開始喝酒,不但一不小心喝多了,最後還心血來潮以「來吃一碗拉麵吧!」畫下句點,結果在半夜十二點吃了一大碗油膩的拉麵,好不容易趕上最後一班電車回到家後就馬上睡覺,而且這樣的狀況經常發生。

對腸胃而言,沒有比這更重的負擔了。因為,在睡眠期間必須竭盡全力進行消化,還必須使用大量的消化酵素。無法好好休息,隔天早上腸胃往往消化不良,毫無食欲。更不用說壞菌因此不斷擴大勢力範圍,試圖取代已經精疲力竭的好菌。

A先生和B先生這兩種類型的生活,大概在六十幾歲之後就會出現極大的差異。原則上就機率來說,B先生的類型很容易開始出現腦血管疾病。

不妨先試著實踐「細嚼慢嚥」如何?

舉例來說,吃飯時試著每吃一口就把筷子或湯匙放下來一下。經常會在牛丼店裡看到有人因為吃得太急,連碗都沒有放下就直接一口氣吃完,這對腸道非常不好。但事實上這樣的吃法,也不過就快個五分鐘而已,倒不如慢慢地吃完。

如此一來,在吃飯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消化吸收,血糖值開始上升。然後大腦的飽食中樞就會有所反應,自然就會產生飽足感。同時,也會活化全身細胞、產生能量,還能預防肥胖。急急忙忙地吃,就沒有時間去感受這個飽足感,結果很容易就不小心吃太多。

而且不能忘記的是,還得仔細咀嚼。

請再想起「糠床」的比喻。就算是醃蘿蔔,也不會把一整根蘿蔔直接醃下去,對吧?一般都會切成適當的大小,讓細菌能順利地遍布在整片蘿蔔上,好進行發酵。腸道也是同樣的道理。為了讓食物經過腸道到達腸之後能更容易吸收養分,讓腸內菌叢的處理能順利進行,最後變成糞便順暢排出,重要的就是必須事先用牙齒充分地咀嚼食物,讓食物變得更細、更小。

充分咀嚼食物,能讓食物的表面積變大,也會提升消化酵素的分解效率。此外,唾液中名為澱粉酶的酵素,有助於食物的消化,所以最好能讓食物附著到大量的唾液。光是這麼做,腸胃的負擔就能減輕許多。

而且,據說唾液中的過氧化酶(peroxidase)具有抑制癌症和生活習慣病的效果。也有說法指出,充分咀嚼可以鍛鍊臉部肌肉,預防皺紋的產生。吃八分飽、細嚼慢嚥,都是只要有心就能從今天起實踐的目標,請一定要試著做做看。


*暴飲暴食會讓壞菌變胖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養腸先養腸內菌:維生素B、脂肪酸、血清素都要靠腸內菌來製造,顧好腸內菌比吃綜合維他命更有用》/田中保郎(日本腹腔外科、腦外科醫師)/如果出版

書摘,《養腸先養腸內菌:維生素B、脂肪酸、血清素都要靠腸內菌來製造,顧好腸內菌比吃綜合維他命更有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漢天命理地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