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能增加配備部份憲兵部隊已有的Aimpoint Micro T-1內紅點反射式瞄準鏡更佳,據美軍近年來多場戰鬥的事後回顧報告,多數交戰發生在距離0至300公尺的低光度環境,而內紅點瞄準鏡的特性,正可應付黑暗或光線不足環境、緊急狀況下遭遇移動目標、近距離突然出現多目標等狀況;尤其執勤環境多為空間狹小、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屬城鎮作戰型態,配發這項裝備,正可使部隊強化快速、精準的打擊能力,可以讓射手睜開雙眼瞄準,不會有視差大幅提高對周遭狀況的掌握與警覺,更加快捕獲目標的速度,縮短瞄準與射擊時間,強化應急制變效能,能更有效遂行特種城鎮作戰
城鎮作戰時代來臨!狹小空間武器交替流暢 陸軍限制空間訓練罕見曝光

陸軍特訓中心「城鎮特種作戰訓練班」學員須經過應用射擊、限制空間戰鬥等課目訓練,如何成為一名具有合格城鎮特種作戰資格的人員,挑戰並不輕鬆。(蘇仲泓攝)
位於台中谷關的特訓中心,是我國特戰部隊人員修習各種特種作戰技能的場域,而其中正在受「城鎮特種作戰訓練班」訓的學員,日前展示班隊中所修習關於應用射擊、限制空間戰鬥、特戰裝備運用的成果,陸軍特戰針對「城鎮作戰」的訓練內容,罕見曝光。
提到應用射擊的目的,在於特戰部隊以小組兵力執行任務時,常需要在小空間下進行戰鬥,由於環境狹窄,人員射擊的方式便和一般狀況下有相當的差異。因此藉由與其他單位交流協訓所發展出的應用射擊,就是為了讓特戰隊員在這種環境下,依舊能靈活運用身上配備的長短槍枝。
應用射擊演練地點,位於特訓中心後方山上的「850爆破場」,此處為一露天靶場。想定特戰隊員由右側進入後,隨即一線展開,在近距離內對人型靶以手、步槍輪番射擊,考驗人員武器交替使用的流暢度。應用射擊的一大特色,就是無論換彈匣,還是遇到故障需要排除,都必須眼睛緊盯前方目標,才能避免因眼睛離開,而遭敵突然攻擊。


作戰因應環境 城鎮戰肅清、通過是最大重點
而限制空間戰鬥訓練的目的,則在於現今作戰環境,已不太可能出現過去一片平坦的開闊地形,反而會有更多的城鎮、住民地。而城鎮越多,代表未知的樓層、房間也更多,各種障礙和不可預測的事物增加,這些環境同樣可供敵運用,一旦遭伏擊或是因詭雷等設施遲滯行動,對任務遂行、戰況走向都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如何快速通過、肅清便是此項訓練的意義。
這個部分則是在特訓中心「麗陽營區」旁的「天倫營區」大樓進行。該處為舊特訓中心營區,目前保留原始建物,是一個現成的限制空間戰鬥訓練場域。演練想定暴徒數人占領某建物並脅持人質,特戰隊員奉令展開攻堅救援,從大門處破門開始,隨後進行房間掃蕩,而在擊斃暴徒同時,還要一邊對人質作身分確認。短短數個動作,看似不複雜,但卻有相當難度。由於室內空間狹小,人員在走廊移動、突入房間時,均考驗小組默契,若是實地出任務,面對不曾到過的環境,挑戰會更嚴峻。

演練過程中,學員展現訓練成果,同時運用屬於特戰裝備的偵搜機器人協助執行任務,其他像是對擊斃匪徒的搜身、人質的安撫都不可馬虎,這批台灣特戰部隊執行城鎮作戰的新血,正一步步養成。
非頂尖特勤專利 特種城鎮戰訓練班向全軍招訓
上述兩項訓練,拆開來都是一門專業,兩相結合,則是現代軍人不可或缺的技能。除特戰部隊因任務需要,透過特訓中心「城鎮特種作戰訓練班」向全軍人員招訓授課,駐地多在都會區的憲兵部隊,去年7月同樣公開展示應用射擊、限制空間戰鬥訓練的成果;同年12月則有陸軍第四作戰區在步訓部「金湯營區」作城鎮戰鬥防禦實兵演練的示範觀摩,陸軍司令王信龍上將親自觀看,不僅表達重視,也代表此類專長,已非侷限在頂尖特勤單位,而是只要未來有在城鎮接敵的可能,那麼強化人員的相關戰技,便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
此外,因應戰鬥常常發生在深夜或清晨這種極度黑暗的時段,任務人員同樣必須了解各種關於夜戰的知識和裝備操作的方法。除射擊時透過槍上所裝載的夜視鏡加以判讀,頭盔上同樣裝有夜視器材,以利行走移動;特訓中心設有夜戰教室,就是讓學員能夠進行初步了解,並能戴著夜視鏡執行任務。

目前在擔任特訓中心擔任特種技能組組長的陳可遇中校指出,城鎮戰班隊課程的主軸,是經由和外單位交流後,汲取相關經驗,進而依我特戰部隊戰術戰法、裝備運用所發展出來,並以實彈、綜合演練方式實施,將特戰戰力有效發揮。
另外一位參訓的陳智勇中士,本身已具有「突擊兵幹部訓練班」、「水域作戰師資班」、「山訓師資班」、「狙擊手專長班」等多項特種作戰技能資格,據他表示,此次單位派他來受訓,就是希望能將所學帶回連隊;其中最敢興趣的課目則是應用射擊,因為有別於平時所學的基礎射擊、戰鬥射擊,更適合在城鎮作戰中使用,不僅要求穩定,相關姿勢也更能發揮特戰部隊小部隊作戰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