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維他命含量大公開 鈣超標26倍、鐵超標4倍
© 康健雜誌
日前消基會抽檢市售鈣片,27件樣品有兩件實際含量與標示不符,其中一款鈣實際含量達標示值的兩倍以上。其實,標示差很大,可不只是鈣片專有。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2013年委託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進行的「國內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調查監測」,研究人員分析從超商、藥妝店、藥局以及量販店購買的30件兒童、女性以及老年維他命產品中,只有兩件產品的標示值與實際含量誤差不超過兩成。
其 中一款國產的女性加鐵綜合維他命,經抽驗四個成分包括鐵、鈣、維他命A與E等,實際含量全都遠低於包裝上的標示值。其中,維他命E含量甚至僅有標示值的 1.5%,維他命A含量在包裝上標示含有900微克,一經檢驗、含量卻是零。另外,鐵含量也不到產品標示的20%,鈣含量則不到一半。
難道是國產品的品質較差?其實不然。該項調查結果顯示,購買進口貨也不等於品質保證。例如,一款從日本進口的膠囊,產品中的鈣、鐵含量分別只有標示值的8%、4%。維他命E含量也只有標示值的一成。
成分不足,事情還小,較擔心的是超出標示值。食藥署這次調查就發現,當中有產品鈣含量超過標示值26倍,鐵含量也幾乎是標示值的4倍。另外,也有國產品維他命E含量超標2倍以上。
小心維他命吃過量,恐有害健康
維他命食品成分含量不足,消費者頂多傷荷包,但補充太多營養素反而可能導致體內過量累積,有慢性中毒的隱憂。
▼鈣過量,心血管死亡率增加
以 鈣質來說,2013年《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研究,追蹤6萬4千多位女性長達19年,發現每天飲食和補充劑所攝取的鈣元素超過1400毫克的女性,比起鈣元素攝取 600~1000毫克的女性的總死亡率增加40%,心臟血管死亡率增加49%。
▼鐵過量,提升心血管疾病危機
此外,鐵服用過量則可能提升心血管疾病危機。法國研究人員透過對罹患巴金森氏症病人的大腦進行觀察發現,在產生病變的神經元中,鐵的含量大大超過正常人的水平。他們認為,鐵如果過量,可能會破壞脂類和蛋白質,而引起細胞死亡。
▼維生素E過量,提高罹患攝護腺癌風險
不只是鈣、鐵,也已經有研究顯示,維生素E、微量元素硒過量,可能提高罹患攝護腺癌風險。糖尿病患每天維生素E攝取超過400國際單位時,心衰竭風險也會變高。
▼維生素A過量,導致慢性頭痛、噁心、食慾不振
同樣是脂溶性的維生素A也有過量中毒的風險。除了皮膚變黃之外,有報告發現,維生素A攝取過多可能導致慢性頭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倦、皮膚炎、肌肉疼痛、牙齦炎、眼球震顫和假性腦瘤等症狀。
問題是:為什麼這些保健食品會出現超量或不足的現象?難道是廠商刻意添加或少加造成?那倒不一定。
台 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呂廷璋解釋,有時候是因為原料品質不均,也有可能出自於品管。像維生素本來就容易受環境如水、陽光、空氣、熱影響,尤其是水溶性維生 素,更容易在運送、儲藏時衰敗,因而出現檢驗時低於標示值。而這次發現較多超標的是鈣、鐵,有時是廠商為了保險,例如怕鐵在倉儲過程中氧化、檢驗時與標示 值不相符而多添加,加上鈣、鐵的原料成本並不高,因而容易多添加,凸顯出產品在包裝、保存與生產線控制不良的問題。
不合格率高達八成
值得注意的是,市售低劑量維他命,早年列為藥品管理,但自五年前起,改列為食品管理。
不 過,改為食品管理後,市售維他命價格未見明顯下降。至於品質管理部分,我國現行「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規範」只針對一般食品的熱量、蛋白質、脂肪(粗脂 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鈉、碳水化合物等七大營養成分,訂有正負20%的誤差範圍,並未特別針對膠囊錠劑食品中的維生素、礦物質成分訂定誤差允許範 圍。
因此今年6月,食藥署預告了「包裝維生素礦物質類之錠狀膠囊狀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草案,特別針對這類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的錠狀膠囊 狀食品更加詳細規範,在誤差範圍方面,除維生素A、D及鈉外,各項維生素及礦物質真實含量須達到標示值八成,維生素A與D的誤差範圍則在80~180%, 鈉真實含量不得超過標示值120%。
研究人員以草案規定檢視這次調查,則仍有22件產品未達規定,不合格率高達八成,顯示市售維他命產標示誤差實在太大。
在 草案真正上路之前,這些標示「差很大」的產品該如何管制?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指出,只要產品還在保存期限內,其標示值就不應該跟實際內含差太 大。若真的誤差值太大,仍然可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也就是食品標示有不實、誇張或是易生誤解等情形。依同法四十五條罰款4~400萬。
標示不可信,民眾難自保
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透露,多數廠商並未對保健食品中的各項營養素成分做定量分析,大多依照原料廠商提供的含量標示來換算,消費者其實很難確知,這些保健食品罐子上標示的「每日建議攝取量佔比」是否可信。
「雖然保健食品的副作用相對於藥品算低,但不表示就不用管制,」包括含量及原料品質都應有適當的檢驗,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安全。
但 問題還不只如此。營養師趙函穎也提醒,多數保健食品並未清楚標示使用何種原料,也沒有標示原料摻雜的比例,例如鈣片並未標示是碳酸鈣、檸檬酸鈣,或兩者混 合的比例,加上有些又標示為珍珠粉、奈米鈣等不同名稱,民眾無法清楚得知吃下去的是什麼鈣,吸收率多少,加上現在很多民眾一天吃下多種保健食品,吃多了也 可能有結石的風險。
其實不只台灣有這問題,美國在營養補充劑的食品規範上也亂象叢生。美國同樣沒有規範含量多少、是否安全,只要是1994年之前已獲准添加的營養素成分,都不需要提交任何證據證明他們是有效或安全的。
因此,過去在美國就曾發生營養食品中硒過量造成的中毒事件。當時被發現有問題的產品,硒的實際含量是標示值的200倍,超過200人受害,其中甚至有人必須住院治療。
歐盟的規定就比較嚴格,對各項營養素都有制訂添加的上限及下限,也有規定可添加的原料種類。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就是負責監控原料的安全性及生物可利用性,甚至還有管制塑化劑。
民眾要自保,只能學習如何當個聰明的消費者,謹慎挑選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