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造潛艦將以劍龍級為藍本109年完成設計,美方增援海軍劍龍級潛艦性能大躍進
2016-07-16 23:46 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上報 記者朱明 報導
海軍新一代兵力中最引人矚目的國造潛艦,目前輪廓逐漸明顯,已經獲得國防部「合約設計」標案的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表示,預計以現役劍龍級潛艦為藍本,外型等基本設計不變,「內裝」引進新式戰鬥系統。預計在民國106至109年間完成藍圖設計,然後便可動工。
7 月7日,國防部對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報告,潛艦建造所需裝備,估計可分為25類,國內具潛在製造能量者19類,另外6項裝備如柴油主機等,必須循國外商源 獲得。目前第一階段預算30億元,由船舶中心擔任設計的主合約商,中科院負責戰鬥系統整合。由於劍龍級返國服役已近30年,因此也將進行性能提升,更換新 式戰鬥系統。
海軍司令部在民國105年(2016年)6月3日公告「潛艦戰鬥管理系統」公開徵求,徵求時間從6月3日至13日,預定於民國107年度(2018年)執行,內容是「以恢復系統處理及運作功能為原則,強化系統穩定度及可靠度,以有效執行目標之偵測、識別及追縱,並進行威脅評估、武器選擇、接敵攻擊與迴避等戰術作為,以發揮潛艦作戰效能」 ,並將尋求國外廠商合作,尋找現有成熟的潛艦作戰系統技術轉移至中科院。另外在2016年7月11日公布「潛艦設計服務顧問」限制性招標公告,預定價值3.4億新台幣,在2016年8月投標 。
在2016年7月中旬,消息傳出台灣軍方高層在6月中旬與美方在華盛頓舉行的台美年度「國防檢討會談」(Defense Review Talk, DRT)(此次台灣方面由軍政副部長李喜明擔任團長,率領包括國安會副祕書長陳文政、海軍司令黃曙光等台灣軍政高層人員會中除討論台美未來一年的軍事人員交流、訓練計畫溝通外,對於空軍新型高級教練機、潛艦國造的討論,對於劍龍級潛艦性能提升案,美方允諾全力支持台灣劍龍級潛艦升級案。),海軍兩艘劍龍級潛艦「海龍、海虎」返台成軍服役將近30年,為提升其戰力執行戰備任務,單單是戰鬥系統裝備更新的設計,海軍就編列4億元委託國外廠商進 行,據指出,海軍、中科院與船舶中心所組成的評選小組,將在月底從美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下稱洛馬),或美商雷神與法商法泰利斯公司組合的兩個團隊中,選 出一個團隊,為這兩艘潛艦進行性能提升。包括提供戰鬥系統、L-3 KEO(原柯爾摩根Kollmorge)的Model 86非穿透性光電潛望鏡、MK-48 Mod 6魚雷、艦用電子海圖顯示系統(WECDIS)、整合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GPS全球定位系統、超高頻衛星通信設備(SHF)等項目,並改進潛艦上人機介面來提高作業效率。由於這些敏感裝備都是由美國生產管控,因此這次由美商主導性能提升,再加上美國軍方保證會全力支持與推動,因此劍龍級潛艦性能提升案將可順利展開。
據說美國洛馬集團與雷神與法商法泰利斯Thales公司組合集團都分別對台灣提出潛艦戰鬥系統提案,其中洛馬使用某種1990年代設計的成熟系統,已經被多國的柴電潛艦採用;而雷神與法商法泰利斯Thales的提案則是一種全新的先進數位化潛艦作戰系統,並強調所有的裝備都會在台灣組裝,可在台灣創造300個工作機會;由於洛馬集團的方案是現有成熟系統並有他國採用實績,被認為勝出的機率較大。
外型艦身、動力系統維持不變戰鬥性能升級
海軍劍龍級潛艦性能提升,是要先與荷蘭原設計商洽談,付出新台幣上億元的智財權,海軍才能就潛艦整體進行性能提升,經過評估,外型艦身與潛艦動力系統更新 風險太大,維持不變,這次只針對內部的戰鬥系統裝備更新為主要工程,光是性能提升的設計就需要2年時間,目前規劃在2021年完成海軍兩艘劍龍級潛艦「海 龍、海虎」性能提升。
美軍掛保證全力推動
據瞭解,這次性能提升特別參考了荷蘭海軍4艘海象級潛艦進行延壽改良工程進行觀摩與交流,主要是因為荷蘭海象級潛艦是根據荷蘭「旗魚級」 (Zwaardvis)潛艦改良而成,與我國海軍的「海龍、海虎」號潛艦的內部空間設計、使用動力機電以及戰鬥系統都是相同的設計概念,再加上荷蘭海軍曾 經對旗魚級潛艦進行戰鬥系統與聲納系統的性能提升改良,所以海軍也是按照此一模式進行性能提升。
荷蘭於1980年宣布出售兩艘改良旗魚級潛艦給臺灣,我國海軍稱其為劍龍級,分別命名「海龍」、「海虎」,於1987與 1988年完工。我方希望增購4艘,但在中共強大政治壓力下被迫流產。劍龍級採用與美國核子潛艦相同的淚滴型船身設計,潛航排水量2600噸,算是中大型 的柴電潛艦。可以攜帶20枚魚雷,部分魚雷可以換成美製魚叉攻船飛彈。
船舶中心執行長柯永澤說,潛艦設計概念不同於水面艦,可容忍餘裕極 小。水面艦比預期設計重或輕,只是吃水深度的變化;但是潛艦整個船身都泡在水中,排水量在外型設計時就已決定。如果過重或過輕,可能浮不上來或潛不下去, 「差1%就完了」;船體「重心」與「浮心」也要避免落差,否則會嚴重影響操縱與靜音,在戰場上等於送死。因此所有裝備的重量與位置,都必須精密計算。
船舶中心董事長劉金源表示,由於必須先確定能獲得的裝備,得知其體積重量等諸元,才能夠進行設計,但對我國來說,許多敏感裝備獲得不易,4年的設計時間乍看很長,事實上很緊迫。
海軍近年推動潛艦國造,對國內產業實力進行訪查,發現許多業者「臥虎藏龍」,以往雖不曾從事造艦業務,但其工藝水準卻足以因應潛艦建造所需,只要獲得相關訣竅(know how),就能化為有用的技術。
例如屏東的銘榮元實業,是全球前五名的的壓力容器製造商,專長是製造大型鍋爐、煉油廠管線等,所需面對的壓力比潛艦還要高。新竹必翔實業的磷酸鐵鋰電池,比現有鉛酸電池具備更高電量與安全性。已經用在美國與俄羅斯的太空火箭上,未來也可能成為新潛艦的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