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中科院展示研製武器裝備項目中,除大型無人機引起外界矚目外,具有短程反飛彈「海劍羚飛彈射系統」的概念設計,被外界解讀展現創 新與前瞻性設計,並掌握武器發展的主流。在來襲的敵機與反艦飛彈突破艦載防空飛彈與攔截機後,僅能依靠艦上的近迫武器系統自衛,因而被視為軍艦最後的守護神。長期以來,我國海軍艦艇面對近迫威脅 僅有MK-15型方陣(Phalanx)快砲一種選擇,雖然其發射速度達到了每分鐘4500發,但是方陣快砲加載的彈藥只能持續發射20秒鐘,一次只能夠 應付2~3枚來襲的反艦飛彈,發射完畢必須再度裝填彈藥,面對飽和性攻擊顯得緩不濟急。據指出另主要原因是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價格一路漲,從最先的500萬美金漲到2000萬美金,海軍評估在預算有限,以及 國防自主政策,訂下計劃要求中科院就短程近迫系統進行研發,才有「海劍羚」系統的出現。
目前還屬於概念的設計,該系統的出現,主要是海軍在規劃未來20年兵力整建計劃中,除了新一代的造艦計劃,在武器系統的「迅聯 計劃」將作戰指揮管制系統提昇外,防空制海飛彈防衛系統更新,也在整個計劃當中,因海軍各式船艦近空防衛的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價格是一路漲,經過海軍評估, 世界近空防衛武器系統主流設計,走向短程反飛彈系統,而中科院在飛彈的成就屬於世界級,因此當時的海軍司令陳永康向中科院提出研發具有短程防空反飛彈系統 的可行性。
知情人士指出,只要軍種規劃出武器系統的需求,中科院就開始進行各項性能的評估與效能分析,由於中科院在飛彈的領域具有豐富且專業的成就,因此這次在台北航展中展示的「海劍羚」系統,已進入實體的設計,可望在2年內進行反飛彈的防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