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 潛在食安危機

隨著國人保健意識的抬頭,保健食品已成為多數人每天必備的健康補充品之一,但面對著琳琅滿目的各式品牌、成分與功效說明,消費者常常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最好的保健食品。一般常見判斷依據包含:選購知名大廠出品、產品使用知名大廠原料、產品經過檢驗、國家認證保障等等。

但這樣的選購標準存在著一些食品安全的盲點,最主要在於這些判斷方式並不能真正確保所食用的保健食品是真正沒有害物質殘離、零汙染,這樣的保健食品吃多了,讓有害物質有機會累積在身體裡,反而影響了自己的健康!

一 顆未經檢驗的保健食品,到底有多少可能的有害物質可能殘留在裡面呢?單單一顆就可能吃進最多高達800項以上的有害物物質,包含重金屬、動物用藥、農藥、 西藥、塑化劑、環境賀爾蒙/戴奧辛/多氯聯苯、輻射與特殊毒物如黃麴毒素等。當每天吃下這些看不見的物質,您吃的是補還是毒?所以保健食品建議選擇有經過 TAF認證過的第三方公正單位檢驗過的產品比較安心可靠!

不過選擇有檢驗過的保健食品,卻也存在著「萬年檢驗報告」的風險,有些商品標榜經 過檢驗,但實際上這些產品可能只檢驗過一次,但卻重複使用同一份檢驗報告證明產品品質,加上一般消費者對於檢驗報告的檢驗數值與意義不明白,誤以為產品只 要有檢驗就沒問題了,但卻不知道有手上買的產品跟檢驗報告裡的產品可能不是同一批次,造成你今年吃的食品拿的卻是十年前的報告,那等於吃的保健食品根本沒 檢驗過!

真正安全安心的保健食品,應該是採「單一原料」分開與「成品」皆逐批檢驗,以達到「零汙染」的標準! 逐批「原料檢驗」是因為,一般保健品廠商信賴知名國際大廠的原料品質,所以原料未必會檢驗,但即便是大廠的原物料,也無法100%保證在原料生產過程/運 送/倉儲中會不會產生任何有害物質,所以在生產前應每批次檢驗原料,確保每次的原物料都是真正「零無染」安全的。另外單一原料分開檢驗是因為原料混合檢 驗,有毒物質容易被其他原料稀釋,而產生偵測極限值的狀況,所以單獨檢驗才能保證安全無污染!

除了原料的把關,逐批「成品檢驗」是為了避免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了一些無法預期的有害物質,例如產線汙染(塑化劑等)、環境汙染(戴奧辛等)、儲存條件汙染(麴毒素或黴毒素等)、人為汙染等,即便是有經驗的知名大廠,也可能在這些環節中有疏失,導致產品產生有害物質。

所以下次當選購保健食品時,除了以往常用的選購標準外,也應該參考商品是否有逐批產品檢驗報告。這部分資訊可透過iQC商品安全資訊軟體,透明化的檢驗報告資訊,透過手機下載應用軟體,掃描商品條碼,即可立即查閱商品檢驗報告,方便消費者了解商品最新檢驗狀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漢天命理地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